女性泌尿系統問題多,造成問題的主要原因究竟是?

  部分女性有著時常跑廁所的困擾,常自認為僅僅是頻尿問題不算太嚴重,最多只是上廁所的頻率增加,對生活影響並不大,但其實頻尿大多會同時引發夜尿問題,因為頻繁的想上廁所,連睡覺的時候都需要爬起來解決。

  一般在睡眠過程中,身體會產生抗利尿激素,避免夜間因想上廁所而中斷睡眠,所以當頻尿引發夜尿問題時,勢必影響睡眠品質。而夜尿頻繁通常是身體狀況的一大警訊,除了頻尿會引發夜尿,血液循環不良導致夜尿也很常見。

  因為白天血液循環不佳無法將水分充分排出導致水腫,待晚上睡覺躺平後心臟較容易進行循環時,就不斷地將多餘的水分開始排出而導致夜尿,夜尿除了影響睡眠造成第二天工作狀態,也會造成生活品質不佳,更伴隨著相當大的風險,夜間起床時急忙要去如廁,因精神尚未甦醒且手腳循環不完全,容易恍惚或者無力而導致跌倒,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就曾指出,夜尿跌倒次數與高齡者的死亡風險呈現正相關,可見女性的泌尿系統若出現問題,千萬不容輕忽。

以為小問題而忽略,女性泌尿道症狀潛藏危機

  而在有頻尿狀況時未注意,產生夜尿的問題後影響睡眠,更嚴重時,尿失禁的狀況,將會帶給生活更嚴重的困擾與不適。

  尿失禁的定義是有不自主的尿液滲漏,造成社交或衛生問題,在此問題上女性顯著多於男性,主要在於女性尿道較短,因此本身閉鎖壓力較小,而男性尿道前有攝護腺,使尿道更為狹窄也降低失禁的問題。

  現今尿失禁的原因主要可分為下列四種:

  • 壓力型尿失禁:為最常見的尿失禁類型,主因為當腹部壓力增加時就會不自覺的漏尿,例如: 咳嗽、打噴嚏、大笑、提重物、用力的活動(跑步或運動)等狀況時會出現漏尿,此類型的患者多數有產子經驗。且隨著年齡比例增加,因骨盆肌肉受傷或萎縮,導致尿道括約肌閉鎖力減弱,腹部壓力一增加就導致漏尿,此類型的尿失禁多數建議可先進行骨盆肌肉的運動訓練,提升骨盆肌力可有效的改善此症狀,但較為嚴重的患者則幫助有限,還是需要以手術方式改善。
     
  • 急迫型尿失禁:第二常見的尿失禁類型,主因在於膀胱肌肉會不自然地收縮,導致突如其來的尿意來不及到廁所造成漏尿,此類型的患者年齡族群較為廣泛,從年輕女性到高齡女性都容易有此類型的尿失禁,此類型的成因繁多且通常與頻尿相伴隨,只是比一般頻尿更為嚴重,尿意持續無法止息且會有漏尿發生,一般認為可能與肌肉神經相關,因此在日本有醫師提出可能為下肢或者泌尿器官的血液循環不良而導致的,進行數位患者的下肢血液循環改善,患者表示有實際的頻尿與漏尿改善,另一種方式為放鬆膀胱肌肉避免其不自然的收縮造成的尿意或漏尿,多數方式是以藥物的方式抑制副交感神經,降低泌尿系統的活動。
     
  • 混合型尿失禁:同時有上述兩種失禁因素組成的則為混合型尿失禁,須由醫生綜合判斷才可明確分辨。
     
  • 滿溢型尿失禁:此種尿失禁於前述較為不相同,前述之失禁皆為膀胱容量尚未到達需要排尿的狀況,但因為其他生理因素而漏尿,但此類型之失禁確實為膀胱達到需排尿的狀況,但因神經傳導問題,導致感受不到尿意而造成的失禁,此種多數為疾病或手術後造成的膀胱神經或大腦神經受損。

 

面對泌尿問題的頻尿/夜尿/漏尿,遠紅外線如何幫上忙?

  要改善頻尿與夜尿的狀況,讓生活品質恢復以往,內褲不再因為漏尿需要時時更換,遠紅外線提供了改善的可能。遠紅外線可以促進平時的血液循環,減少水腫問題,降低因血液循環不好而造成的夜間頻尿,且遠紅外線具有舒緩睡眠的功能,較好的夜間睡眠狀態可增加抗利尿激素的生成,減少夜間想排尿的狀況,遠紅外線亦對肌肉放鬆有所幫助,針對骨盆處肌肉的遠紅外線,可以減少肌肉痙攣,避免不自然的膀胱肌肉收縮而頻尿或者夜尿,亦可幫助肌肉放鬆可存放更多尿液,不會再還未需排尿的時候就有尿意,文獻指出使用遠紅外線每周兩次持續三個月,則對高齡者膀胱型的漏尿有顯著的改善。(Sugie et al, 2020)

  在治療急迫型尿失禁這方面,近年來許多醫生也嘗試以遠紅外線照射下腹部,提升膀胱週遭血液循環,約1-2周後頻尿與漏尿的狀況會獲得明顯改善,但因為照射時無法移動且肌膚不一定能長時間在照射情況下舒服,因此若有優質遠紅外線紡織品穿上會是理想選擇之一,適當選擇正確優質沒有摻雜任何有害輻射以及常溫即釋放高射率的遠紅外線紡織品,便是重要手段之一。由於此方式無侵入性,許多患者的治療測試意願較高,但若改善效果不佳,仍然建議就醫嘗試以其他方式尋求改善,使用遠紅外線為最和緩且有效改善的方法之一,不可將其作為唯一治療方式。若能尋求醫師並搭配正確優質的遠紅外線紡織品穿著,雙管齊下便是更理想且完善的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Sugie, M., Harada, K., Takahashi, T., Nara, M., Fujimoto, H., Kyo, S., & Ito, H. (2020). Effectiveness of a far‐infrared low‐temperature sauna program on geriatric syndrome and frailty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ople. Geriatrics & Gerontology International.

 

【文章內容原創請勿抄襲,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